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Nox Yang

Helen: I tattooed my hometown on my skin

Updated: Apr 19


I added Helen on social media two years ago.


At that time, I was working on my sex education project, and Helen was organizing a summer camp for girls from low-income household in Chongqing, China. We only talked online, but she impressed me as a brave, practical, cool girl.


This summer, during Helen's intern in Los Angeles, we finally got a chance to meet and talk, and I finally had the chance to know what's behind this brave, practical, cool girl.

 

采访者/Interviewer:Nox

受访者/Interviewee:Helen




“我做过最骄傲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在重庆开办的一个针对留守女孩的夏令营。


一开始是因为一次跟我妈妈的朋友的女儿接触的经历,让我触动很深。


当时是在我妈妈的一个朋友家吃饭的机会认识到了那个妹妹,他们家算是重庆的低收入家庭。那个妹妹说她以后想去纽大学电影,但是成绩不够好、需要补课,然而补不起课。她就说感觉自己不配有梦想,因为家庭情况不好。这对我这个一直在舒适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来说,感触很深。”


“后来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突然就想到能不能做一个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女孩的夏令营。其实对他们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帮助她们通过国内的体制 — 也就是学习 — 走出贫穷。我并不觉得夏令营能让他们蜕变,但是我希望可以给她们能量 (empower)。


所以在我上大学之前的那个夏天,我们就创办了启媤计划x重庆。


这是北京一个组织的分活动,我们把它结合重庆当地情况本土化了。”

(Cheese x Chongqing)


“当时招了12个来自重庆低收入家庭的初中女生,跟她们呆了八天,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性别研究的东西。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目的是让她们去了解并思考 ‘我为什么是我?我可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是可以被接受的?这样的接受是自由的吗?’ 另外还请到清华北大复交纽大这样国内外名校的大学生来帮她们补课。除此之外还有兴趣扩展,请了老师开设演戏、舞蹈、服装设计等等的兴趣课。”


(启媤计划x重庆给参与者准备的礼物/Gifts for Cheese x Chongqing participants)

“让我很感动的一点是,她们对读书的态度因为这个夏令营有了改变。


之前她们很多都并不喜欢读书,也不想读书,她们很多都不准备读高中的。本来我们有12个女生,其中一个在开营前三天退出了。她才上初二,因为期末成绩没考好,妈妈就说不读书了,让她去广州打工。


当时在闭营仪式的时候,我就给她们说:‘启媤不能直接改变你们的生活,但我们希望启媤能给你们一点信念和一点信心,因为只有你们才能改变你们自己。’


因为说实话,像她们这样的家庭情况,出国留学、进演艺圈,这些几乎是不可能有机会的(尽管当时几乎所有女孩的愿望都是想成为演员,可见当代娱乐化对于年轻一代的影响有多深)。她们以后想摆脱这个现状,就真的只有参加高考,找一个不错的工作,走出农村。”


“我当时很真挚地给她们讲这些话,她们也真的听进去了。后来听家长说有一个女生回去之后成绩突飞猛进,从重庆一个区县考到主城区一个很好的学校。我听到这个消息真的很感动,觉得做这个夏令营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办这个夏令营也是我很骄傲的一个事情。不是因为这个夏令营让我收获了什么,而是因为启媤让我知道人与人的连结还有最善良的一面。”


“这个夏令营办完我就去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上大学了。在大学里学性别研究和戏剧,感觉就很爽。因为学的是自己很喜欢、很想去深入了解的东西。


对性别研究开始感兴趣大概是我高中时的事情。我在重庆所上的高中对英美文化很注重,加上女生比例很大,校园里的氛围还蛮注重girl power(女性力量)的。再加上我高中经常参加模拟联合国,经常被分到的委员会就是联合国妇女署、教科文组织、发展署等等,会涉及到很多性别平等的话题。后来又在课文里学到了女权主义这个概念,发现自己很想在这方面深入研究。

但国内又没有这个专业,所以我决定放弃保送,去美国学性别研究。”


“当时我在北京上了一个由哈佛教授带领的以性别研究为主题的夏校,只有十几个人。我很喜欢这种亲密的氛围,这也促使我之后大学申请时选择了文理学院。

因为自己的学校是文理学院,所以规模很小,人不多,地理位置是在一个很村的地方。换了环境之后,我生活上没有什么不适应,主要是跟人交往方式上感受到的差别挺大的。”


“我觉得重庆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跟其他地方的人交流时感觉是不同的。

语言是个交流的介质,重庆话的质感就很不一样 — 我讲重庆话就和我讲普通话的感觉不一样,我觉得我讲普通话比讲重庆话要温柔十倍(笑)。


倒也不是说脾气不好,就是我自己感觉重庆人讲话的那种腔调就有点像是在生气(笑)。”


我在上了一年大学后回到重庆,在背上纹了一个“Made in Chongqing”(重庆制造)。因为自己到了美国发现对于where I come from(我来自何处)一直很迷茫,也很有执念。因为我在学校学的东西,是很以西方视角为主的。我想要记住自己来自哪里,然后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去,融会贯通,所以就把重庆纹在了身上。

我觉得重庆在很多方面塑造了我自己。”


“重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武侠片。

重庆人的性格我也觉得就很江湖,很勇敢,也很莽撞。

重庆这个地方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我生在其他地方,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冲动,敢想敢做,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自信,这些就是重庆带给我的。

我觉得我就是重庆。”


我紧接着问Helen,“那你觉得自己冲动是好事还是——”

“好事”

干脆利落,毫不犹豫。重庆姑娘Helen这样回答道。


-END-


4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