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Nox Yang

Alice: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abroad is priceless; all my struggles are worth it

Updated: Jul 3, 2021


KEYWORDS: women in STEM, women's colleg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 met Alice two years ago in a summer program at a women's college in Boston. Now Alice studies Math and Theater in a women's college near Philadelphia. This summer, Alice is taking classes in a public university in LA. We got a chance to catch up, and she shared her experience a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tudying Math in a women's college.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对数学的热情。”


“其实一开始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星际穿越》那个电影。当时刚上初三,我特别激动拉着我妈在停车场讲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说我要学天文物理。结果在高中上了一个学期的火箭班、在一个月内把东西都学完之后,我就打消这个念头了。但对理科的兴趣还是一直保持着。”



“后来很巧,在大学里遇到了思维逻辑上跟我很像的数学老师。就觉得前面那么多年艰难的挣扎、做作业做不出题、高中时经常熬到半夜,都是为了最终有一天学到真正的高阶数学,领会到这个学科的本质以及思维方式,然后发现我很深层的困惑都能被以前的人们发现的道理给解释清楚,很多问题突然就被解答了。


这种体验很神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



“但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对数学的热情。之前暑假回国上一个声乐课,课上那个老师说,‘女孩子学数学好苦啊。’


我当时—也包括现在—跟数学都还在蜜月期,我就觉得他这个说法好奇怪。我说不苦啊。他说,你是真的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吗?我说我是真的觉得数学好有意思。”



“当时我站在钢琴前,他说,‘我觉得你看起来不太像学数学的人,你要说学什么文科、艺术我都能理解,但学数学,真的不像。’ ”



“但我在学校就完全不会遇到这样的质疑。因为不论学什么课,大家都是女孩,完全不会有那种“女孩学不好”的想法。我认识的一个学姐是学计算机的,她口头表达能力超强,就完全扭转我对理科生的刻板印象。


在女校大家其实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会有性别、性格、年龄等等因素来判断 ‘我觉得你不适合。’ 区别还是蛮大的。”





“但是,就女校本身来说,我还是不能理解在21世纪怎么还会有女校的存在!”



“两年前我们一起在韦尔斯利上夏校,当时怎么也没想到我大学还真就去了个女校(笑)。


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就会觉得大学四年在一个性别隔离的环境里,还是挺奇怪的。因为会不习惯和男性竞争合作,而且在很多思维方式和竞争习惯上,女生和女生以及女生和男生之间差别还是挺大的。”



“在女校呆久了,审美方面会倾向于往舒适方向发展,而不是为了好看。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好看都不舒适,只是在女校呆久了,就习惯生活上挺随意了,想干嘛干嘛,不太考虑外面人的眼光。


在说到性别平权的时候,大家都说审美和动机都应该是为了自己。但我们从小长大的环境就决定了我们作为女性没办法完全剥离取悦自己和取悦异性。但是在女校,我觉得自己就慢慢脱离这种东西了。”





“留学一个人在外面呆久了,慢慢对人共情的能力会变强。”



“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有安排类似于新生指导的课,当时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就是don’t judge(不要轻易下判断),这和我原来的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小我妈就叫我要学会观察和判断别人,我长大的环境、包括现在国内的整个环境,对个体要求是很严苛的。


后来在学校呆久了,回国之后,遇到很多情况时我的反应就会不同。比如说在公交车上帮别人捡东西,但是那人态度很不好,以前会想 ‘这人怎么这样啊,’ 现在的话会不自觉地想 ‘ta也许有自己不开心的事。’ ”



“包括我妈有时会评判别人,我都会说‘你这样评价太犀利了,没有必要。’ 因为你永远无法理解别人经历过什么。一个人在美国那边的学校呆久了就会有这样的习惯,会试图去更加理解他人吧。”



“其实我到了美国之后很不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我的学校离市区很远,学校周围都是居民区,平时没什么人,就像被流放了一样,好可怕的孤独感。那种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对我潜意识有很多改变。”



“在我家那边,我认识的一个和我同龄的男孩也出国上学。他的情况其实在国内也挺常见的,就是那种在国内不太好高考所以出国的学生,算是被动出国的吧。


那个男孩过来之后可能完全没有适应,学习方面可能就不太喜欢纯学术的东西,一放假就飞快跑回国,在国内呆着就不愿回来。他妈妈很焦虑,然后经常跟我妈讲。但其实家长们心里对这种学生都挺苛刻的,虽然言语上没有直接透露出来,但态度是能看出来的。


我当时在家听到这个事,突然就很能理解。因为我听到那个男生没有住学校的宿舍,自己在外面租房子,平时自己做饭,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很难受。”



“因为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上大学第一次放秋假的时候,没有找到人一起玩,室友是美国人,放假就回家去了。我当时在完全没有人的学校里走来走去,听到树叶飘下来的声音。去镇上找吃的,但因为是周末,也完全没有人。就有一种很孤立的感觉。


所以我当时听到那个男生的事情,就突然很能理解他那种孤独感。虽然以前在我的印象里,觉得他不是很上进,我们可能不是一路人,但我突然就能理解他了。


留学一个人在外面呆久了,尤其是在一个很放松的价值观的环境里呆久了,慢慢对人共情的能力会变强。这是以前在高中时没有感受到的。”





“为了回家,我什么事都能干。”



“现在放假回家感觉就不一样,很明显知道自己不属于以前熟悉的小城市了,但是又感觉不到自己属于现在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挺没有归属感的。每次呆在家里是很放松,觉得自己在舒适区里。但我同时也很清楚,一辈子不离开那个地方的话肯定会后悔,而且也做不到一直呆在那里。


我觉得挺矛盾的,可能还是没有真正找到接触社会的那种生活吧。在学校呆着,尤其是我在的那种文理学院,还在城郊,就有活在象牙塔里与社会隔绝的感觉。”



“来美国上学前,我还以为大学第一个学期会很想家,但其实是第二个学期。当时遇上过年,前一天刚好是我生日,但我完全没有跟身边的人提。大家都跑到附近的大学去参加华人学生春晚,我自己呆在学校工作室里做模型。”



“那天刚上完数学课,我妈打电话说 ‘快去看我发的朋友圈。’ 我妈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但是那天专门选了九张我的照片,发了一条祝我生日快乐的朋友圈。我当时在图书馆里收拾东西,拿出手机看了之后,电脑都扔在桌子上不管,跑到厕所里关着门哭。”



“有一天躺在床上听歌,里面有两句歌词,我听到就一下子被戳中了。当时我就在床上,室友在屋子另外一边戴着耳机看剧,我就捂着被子哭出声来。”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有两周的时间,学校允许我们自己安排考试时间。我在前两天就把4门全考完,第三天就坐飞机回去了。学校里的人都说你疯了吧,一天考3门。”

“哈哈哈我没有疯,只是想回家想疯了。”



“为了回家,我什么事都能干。”



“但回过头来看觉得还好,其实大家留学都有这个过程,包括在国内换一个城市上学也是一样的。


我还是觉得出国这个选择很对。因为大学四年在一个人性格和品质上的塑造很重要。我不是说以后工作了也不会变,人肯定会变,道德是很相对的。


但是至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能够有意识地希望自己在平行的性格上成为更好的人,我觉得这就足够宝贵了。中间经历的一些心酸和挣扎,我觉得也都值得。”






—END—




Narrator: Alice

Editor & Photographer: Nox


6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